方案A
景觀區三帳
山豬爺爺+泰雅婆婆+酋長的家

三帳建議方案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卡那卡那富族、拉阿魯哇族與嘉義縣的阿里山鄉、南投縣信義鄉久美社區的鄒族人,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統稱為「鄒族」,之後因語言差異甚大,完全無法以族語溝通,且三個族群各自有自己的歷史想像、起源傳說、祭典儀式及傳統的社會結構,經卡、拉兩族的申請「正名」,政府於103 年6 月26 日以正式的儀式宣布,認定各為獨立的族群。拉阿魯哇族為第15 族,卡那卡那富族為第16 族。

 

有些族群以「人」的族語詞彙來自稱,如鄒族的「Cou」,布農族的「Bunun」,之後成為該族的族名。卡那卡那富族稱「人」為「cau」,但自稱為Kanakanavu,此名稱的由來為何之前未曾留下任何紀錄或口傳。但就詞彙意義來解讀,其詞根「-navu」與卡族人稱呼「麻竹」的詞根幾乎相同,而前綴ka-又有「住或屬」的意涵,所以就有族人推論,當卡族人逐漸形成一個聚落時,很可能是住在麻竹林區的地方,為了區辨我群與他群,就自稱Kanavu,即「住或屬於麻竹林區的人」,Kanavu 是單數表述,Kanakanau 是重疊詞,也是複數表述。在文獻上的中文譯音曾出現有:曹族簡仔霧蕃/阿里山蕃(番)簡仔霧社或干仔霧(務)社/卡那布族/卡那卡那布/堪卡那福人,在民間還曾出現「Taivuran 逮伕蘭」等錯誤的稱呼。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拉阿魯哇族(Hla’alua)相當注重農耕祭儀,聖貝祭(miatungusu)就是農耕祭儀中,祭祀貝神而衍生出的祭典,貝神也是拉阿魯哇族主要的圖騰象徵。
拉阿魯哇族(Hla’alua)由排剪(Paiciana)、美壠(Vilanganʉ)、塔蠟(Talicia)、雁爾(Hlihlara)四個社組成,主要聚居在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、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。拉阿魯哇為自稱,其意不可考。

 

 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賽德克族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,盛行織布與紋面文化,以祖訓gaya 為生活準則,並重視祖靈的祭祀儀式。
賽德克族(Seediq/Sediq/Sejiq)發源於中央山脈(Pusu Qhuni/RmdaxTasil),是世代口耳相傳的起源地,今被稱之為牡丹岩。賽德克族的祖先從起源地歷經遷徙後,到達德鹿灣(Truwan;都達群稱之為Plngebung,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內)定居、繁衍。

 

 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撒奇萊雅族的民族歷史與文化當中,以清光緒4 年(1878)年達固部灣事件(加禮宛事件)的影響最大,在民族服裝色彩與火神祭典當中,除了有弔念祖先與歷史事件的意義外,也再次凝聚族人的民族認同。

 


撒奇萊雅族(Sakizaya)的傳說中,祖先由海外遷入東部後落腳花蓮平原,在十七世紀荷蘭、西班牙的紀錄中,就曾經出現過。十九世紀末期,清朝開始積極經營東部與山區,進駐花蓮平原後,因為官兵態度蠻橫、處事不公,侵擾各原住民族的生活,導致撒奇萊雅與噶瑪蘭族聯合抵禦,在清光緒4 年(1878)發生了稱為「達固部灣事件」(加禮宛事件)的抗清戰爭。本次戰爭造成撒奇萊雅族人傷亡、部落遷居、語言與文化隱匿一世紀之久,深刻衝擊撒奇萊雅族人的傳統文化。撒奇萊雅人受到加禮宛事件的影響後,族人流散、遷徙並沉寂隱匿一世紀,期間因為多居住在阿美族部落中,與阿美族互動密切,逐漸模糊原有的主體文化。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