鄒族居住在臺灣中部中高海拔的阿里山山區,祭典有豐收謝神的小米收穫祭典(homeyaya)與彰顯彪炳戰功的凱旋祭(mayasvi)。

 
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魯凱族社會的特色為任務分工縝密的階級制度,融入婚姻、政治、宗教、祭祀與藝術各領域。以百合花為「魯凱族族花」,文化核心價值以百合花的配飾權最富特色,具有表彰聖潔、膽識、勇氣與尊榮的意義,經濟生活以小米種植為主體,小米收穫祭為最重要的祭典。

 


魯凱(Ngudradrekai,簡稱Rukai)一詞的來源有三種不同的說法,目前仍無定論。一種說法認為Rukai 是魯凱族人的自稱,係指「住在高冷山上的人」之意;一種說法是Rukai 轉化自排灣族語詞中,有東方、上游、深山等意,意指的是魯凱族居住地;第三種是從卑南族語詞的Rukai 而來,指稱緊鄰山腳的聚落。魯凱族關於人類創生的神話有三種,一種是東魯凱群所傳承的外來說,相傳祖先是由海外登陸東海岸後,落腳在中央山脈東、西兩側;另一種流傳在西魯凱群中,認為先祖是由太陽、陶壺或石頭創生;還有高雄茂林下三社的口述歷史,認為祖先是發源在茂林區大、小鬼湖地區。魯凱族部落分布於中央山脈南段兩側,分屬高雄縣、屏東縣與臺東縣三個行政區。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卑南族位於多族群交會的平原地帶,很早與外界文化接觸,卻依然持續維繫傳統文化與生活。卑南族社會有嚴謹的年齡階級組織與會所制度;巫法之術(靈術)高強興盛,名聲遠播於各民族之間。卑南族現今尚存之年度慶典有「小米鋤草完工慶」、「小米收穫祭」(感恩海祭)、「少年年祭」(猴祭)、「年祭」(大獵祭)等,其中以「年祭」的規模最大。
卑南族(Puyuma)自稱「puyuma」,歷史上又有「彪馬」、「漂馬」、「普悠馬」、「普悠馬」等音譯寫法,源自臺東卑南鄉南王部落(Puyuma)的名稱。為避免卑南族與南王部落同語詞的混用情形,近年有族人提倡以「比努優瑪樣」(Pinuyumayan)來作為卑南族新的族稱,以區別族稱與部落名。

 

 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布農族部落分布在海拔500 至1,500 公尺中央山脈兩側,是原住民族中分布海拔最高的民族,家庭以父系大家庭為基礎,因歷史遷移而慢慢拓展,分布範圍相當遼闊。布農族有精靈(hanitu)的觀念,相信個人能力、疾病與災禍,都跟精靈hanitu 有關係;祭典以射耳祭(malahodaigian)最具代表性,農業祭儀中的「祈禱小米豐收歌」(pasibutbut)音樂造詣享譽國際。

 

 

布農族主要原鄉有南投縣仁愛鄉、信義鄉,花蓮縣卓溪鄉、萬榮鄉,臺東縣延平鄉、海端鄉,高雄市桃源區、那瑪夏區等地,近年也有移居都會區的情形。布農族(Bunun)現居在中央山脈及其東西側,以bunun 一詞來稱呼自己,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後成為族名沿用至今。布農族的起源有糞生、石生、葫蘆生等多種不同的神話傳說,流傳較為廣泛的有葫蘆生與糞生故事。前者傳說在遠古時代,有一天從天上掉下了一顆葫蘆,裂開之後,從葫蘆裡走出了一對男女,這一對男女的後裔就是現今的布農族人。後者傳說遠古時代有兩個洞穴,Naihai 蟲將糞便做成球的形狀,然後投入兩個洞裡,其中一個洞出現一位男人,另一個洞出現一位女人,兩人成長後結為夫妻,生下子女後繁衍成為各社群祖先。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排灣族文化中以家名、家族的觀念與嚴謹的階級體系,貫穿社會中政治、婚姻、宗教與藝術各層面。排灣族人在小米收成後舉行「小米收穫祭」。另外,布曹爾群每五年辦理「五年祭」,迎請來探視子孫的祖靈,又稱為「人神盟約祭」。排灣族(Paiwan)的分布,北以大武山、南到恆春半島、西到枋寮、東到太麻里及臺東市新園里的範圍,屬於中央山脈南段大武山兩側,包含屏東、臺東兩縣為範圍。排灣族(Paiwan)內按照血緣風俗與族群自我分類,可分為拉瓦爾(Ravar)跟布曹爾(Vuculj)兩大群系。

 

 

拉瓦爾群以三地門鄉的達瓦蘭社群為核心,以「達瓦蘭」為部落起源,社會文化上有百合花的配戴風俗,以及長男繼承的社會制度;在雕刻與陶壺藝術方面表現相當出色。布曹爾群系主要分布在屏東縣瑪家、泰武、春日、獅子、牡丹鄉及臺東縣達仁、大武、金峰、太麻里等鄉,還有臺東市的新圍里等地區。

文章標籤

桶壁角露營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